邮电金融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风险管理》的课后感想

向下

《风险管理》的课后感想 Empty 《风险管理》的课后感想

帖子  127 黄丹芝 30 周三 六月 04, 2014 9:55 pm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
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
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
                         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
                     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信用风险对

信用风险的影响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债券发行者的影响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
    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
    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
    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经济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
    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
    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
    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
    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
    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应该:
(1)建立信用资金的风险与收益对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风险约束机制,完善信用制度,规范信用行为。
   如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
   对个人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在授信时进行选择等。
(2)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不确定性,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如要求企业真实全面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
   现代经济中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就是为了减少股票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授信者的决策精度。
(4)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的宏观调控监管机制,规范信用安全网的运作机制,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张和蔓延。

127 黄丹芝 30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