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市场竞争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只有市场竞争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摘要 : 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最需要做的恰恰是破除行政区划的迷信,如果只想着破除行政壁垒,那就相当于我们承认了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不是市场在起最终决定作用。我们更需要反省的是,为什么经历三十余年,江浙两省与上海接壤的县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上海郊区,而在京津冀一带却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GDP锦标赛”模式下,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上海主动让予的结果,而是江浙两省从上海虎口拔牙的结果。
最近一段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有媒体报道,今年河北将新增2亿元奖补资金支持环京津地区承接优势产业项目转移。同时,国家发改委还透露道,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紧密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
京津冀为什么要一体化?那是因为城市群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擎的作用。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供的数据,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城市群的作用不用赘述,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50次提及“城市群”,政府希望通过城市群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到目前为止,东部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却还缺乏相关的城市群。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正是因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今天我们再一次谈及京津冀一体化,又是基于什么考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一体化程度还相当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三地的经济联系程度,都远逊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当我们提及长三角或珠三角时,都有一大批耳熟能详各有特色的大中小型城市——到目前为止,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前十名都是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在京津冀除了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外,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屈指可数。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公众还用“环首都贫困带”来指称这一片区域。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环首都贫困带”不仅未能缩小与北京周边郊县的贫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后。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京津冀一体化都颇受重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
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能够共同繁荣,而京津冀却出现“环首都贫困带”?这可能是我们在考虑京津冀一体化时所必须要反省的内容。从长三角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来自上海的技术外溢效应。
关注中国当代经济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江浙一带活跃着一群“星期日工程师”——他们是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员,周末下午到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打工,周一回到上海原单位上班,他们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向乡镇企业提供服务并收获报酬。为什么“星期日工程师”这么受欢迎,很重要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缺乏技术人才,而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才就弥补了这个短板。而这个大背景则是,当时中国有号称800万名科技人员,但其中有1/3闲置无事。新兴的乡镇企业则人才短缺,苏、锡、常地区因而占尽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1988年第16期《瞭望》的报道称,在上海,这个人群在鼎盛时期估计有两万余人。
今天之所以提及“星期日工程师”,并不是要让河北也学江浙两地企业向北京、天津抢“星期日工程师”,而是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合作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以互惠为基础,那么一个城市的繁荣可能会以另外区域的贫瘠为基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现实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河北和北京之间经济意义上的联系并不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尽管从地理位置上河北和北京的地理位置更近,但是供应北京的蔬菜,更多的是来自山东,而不是河北。
以往提及京津冀一体化,公众经常谈到的一个现象是行政区划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正是如此,不少人所开出的药方就是同一行政区划。看起来这是一个办法,但却并不现实。它高估了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尽管在京津冀一带存在着行政区划所带来的“贫困带”,但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却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江浙两省和上海接壤的区县,江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上海郊县,而苏州市所吸收的FDI更是远超上海。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想办法在行政区划上“大一统”,那就永远无法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便把京津冀在行政区划上统一成一个区域,但是在区域内部也会存在着区别——区县和乡镇的区别,难道中国不再设置省一级行政区划就不会存在地域差别了?很显然,这更是不可能。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最需要做的恰恰是破除行政区划的束缚,如果只想着破除行政壁垒,那就相当于我们承认了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不是市场在起最终决定作用。我们更需要反省的是,为什么经历三十余年,江浙两省与上海接壤的县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上海郊区,而在京津冀一带却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GDP锦标赛”模式下,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上海主动让予的结果,而是江浙两省从上海虎口拔牙的结果。
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关键是要看河北自身努力,而不是坐等京津腾笼换鸟将相关产业外迁。现在昆山GDP之所以能够在县级市中高居第一,它是昆山政府和民众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依靠上海的恩赐。
最近一段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有媒体报道,今年河北将新增2亿元奖补资金支持环京津地区承接优势产业项目转移。同时,国家发改委还透露道,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紧密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
京津冀为什么要一体化?那是因为城市群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擎的作用。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供的数据,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城市群的作用不用赘述,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50次提及“城市群”,政府希望通过城市群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到目前为止,东部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却还缺乏相关的城市群。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正是因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今天我们再一次谈及京津冀一体化,又是基于什么考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一体化程度还相当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三地的经济联系程度,都远逊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当我们提及长三角或珠三角时,都有一大批耳熟能详各有特色的大中小型城市——到目前为止,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前十名都是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在京津冀除了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外,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屈指可数。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公众还用“环首都贫困带”来指称这一片区域。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环首都贫困带”不仅未能缩小与北京周边郊县的贫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后。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京津冀一体化都颇受重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
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能够共同繁荣,而京津冀却出现“环首都贫困带”?这可能是我们在考虑京津冀一体化时所必须要反省的内容。从长三角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来自上海的技术外溢效应。
关注中国当代经济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江浙一带活跃着一群“星期日工程师”——他们是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员,周末下午到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打工,周一回到上海原单位上班,他们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向乡镇企业提供服务并收获报酬。为什么“星期日工程师”这么受欢迎,很重要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缺乏技术人才,而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才就弥补了这个短板。而这个大背景则是,当时中国有号称800万名科技人员,但其中有1/3闲置无事。新兴的乡镇企业则人才短缺,苏、锡、常地区因而占尽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1988年第16期《瞭望》的报道称,在上海,这个人群在鼎盛时期估计有两万余人。
今天之所以提及“星期日工程师”,并不是要让河北也学江浙两地企业向北京、天津抢“星期日工程师”,而是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合作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以互惠为基础,那么一个城市的繁荣可能会以另外区域的贫瘠为基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现实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河北和北京之间经济意义上的联系并不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尽管从地理位置上河北和北京的地理位置更近,但是供应北京的蔬菜,更多的是来自山东,而不是河北。
以往提及京津冀一体化,公众经常谈到的一个现象是行政区划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正是如此,不少人所开出的药方就是同一行政区划。看起来这是一个办法,但却并不现实。它高估了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尽管在京津冀一带存在着行政区划所带来的“贫困带”,但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却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江浙两省和上海接壤的区县,江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上海郊县,而苏州市所吸收的FDI更是远超上海。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想办法在行政区划上“大一统”,那就永远无法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便把京津冀在行政区划上统一成一个区域,但是在区域内部也会存在着区别——区县和乡镇的区别,难道中国不再设置省一级行政区划就不会存在地域差别了?很显然,这更是不可能。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最需要做的恰恰是破除行政区划的束缚,如果只想着破除行政壁垒,那就相当于我们承认了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不是市场在起最终决定作用。我们更需要反省的是,为什么经历三十余年,江浙两省与上海接壤的县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上海郊区,而在京津冀一带却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GDP锦标赛”模式下,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上海主动让予的结果,而是江浙两省从上海虎口拔牙的结果。
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关键是要看河北自身努力,而不是坐等京津腾笼换鸟将相关产业外迁。现在昆山GDP之所以能够在县级市中高居第一,它是昆山政府和民众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依靠上海的恩赐。
金融127 40 林斯敏-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