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支付宝 央行改革难见诚意
围剿支付宝 央行改革难见诚意
“对于余额宝等金融产品肯定不会取缔,过去没有严密的监管政策,未来有些政策会更完善一些,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周小川在今年两会上表示。对于“新事物”,周小川认为,应该冷静地并相对友好地看其发展,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因为有些可能一开始会不符合常规,但如果量比较小,监管机构可以给它一些帮助,不一定就要马上禁止。
支付宝们犯了什么错?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两会刚刚结束,在3.15到来前夕,面对“新事物”——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央行下手了,而且下了重手,直接叫停了二维码支付,并且暂停了刚刚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
市场不禁哗然。而央行下此重手之际,正值商业银行被互联网企业冲击的“蓬头垢面”,而商业银行也露出了“无赖”本性,多家银行“蛮横”下调余额宝、理财通转账限额,央行大有与商业银行合谋围剿支付宝们之势。
而央行此次选择的时点和理由颇为用心,一个敏感的时期——3.15,一个正当的理由——基于安全,似乎要造成这样的一种用意:央行基于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考虑,在“3.15”来临之际,出台政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支付宝们究竟犯了什么错?根据央行的说法,“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而“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从业务合规性以及潜在风险考虑,央行对支付宝们的做法进行了叫停。而为了平息事件的影响,央行也强调仅是“暂时停止”此类业务,在对风险作出更完善的评估后,也可能对这类业务亮起绿灯。
央行这个政策一出,立马得到了一众金融机构的拥护,其中,最欢悦的当属移动支付最大的受害者——银联。银联人士表示,央行此次暂停这项业务,完全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防范支付风险出发和考虑的。央行暂停支付宝条码支付,停得及时、停得正确,符合广大持卡人的利益,符合整个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安不安全,问消费者了吗?
如果结合两会来看,央行此次政策不过是两会关于余额宝风波的延续。各方机构从各个层面争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优缺点,好像唯独忘了金融服务最关键最核心的参与者——消费者。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央行及众多银行利益拥护者:安不安全,问过消费者了吗?
实际上,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国内首个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显示,手机安全漏洞普遍存在,购物及支付类木马难防范。从绝对数量上看,专门针对手机网银、支付工具和网上购物设计的木马程序并不是很多。而针对二维码的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似乎远远没有达到诈骗短信那样的泛滥程度。
所以,安不安全不能仅凭感觉。真要细究起来,那么请问银行的哪项金融服务是绝对安全的?如果按照央行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叫停银行的所有金融服务?在网上搜索各种金融诈骗活动,哪项不是基于银行的各种经营漏洞?央行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教训”一下经常登上“3.15”的大户——商业银行?
从这个方面看,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某项金融服务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态度对待某项金融服务的问题。对待传统商业银行,央行知道金融漏洞防不胜防,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包容。为什么对待新兴金融——第三方支付,央行就没有丝毫的耐心和脾气呢?
垄断思维作怪,改革必须见真章
可见,以安全为名打击第三方支付是多么站不住脚。如果结合央行近期一系列的举动,这个理由更是显得十分牵强。3月11日,央行向多家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进行第三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征求意见。
意见中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这从根本上堵死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空间,对第三方支付发展最火热的两个领域——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领域,央行都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封杀。
可以这样说,面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所有可选的解决方案中,央行选择了最无耻的一种;在所有可能的理由中,央行选择了最牵强的一种。
因此,结合整个事件看,央行这次针对支付宝们的打击封杀,不能简单的看做业务方面的合规性检查和风险考虑,而更应该检讨的是,央行在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逻辑何在?
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在两会的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让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再次引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现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正是见改革真章的时候,央行却表现出了踌躇不决的态度,以及维护商业银行等垄断者的利益,这不仅让人担心:央行是否有足够的力行金融改革的决心和诚意?
支付宝们犯了什么错?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两会刚刚结束,在3.15到来前夕,面对“新事物”——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央行下手了,而且下了重手,直接叫停了二维码支付,并且暂停了刚刚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
市场不禁哗然。而央行下此重手之际,正值商业银行被互联网企业冲击的“蓬头垢面”,而商业银行也露出了“无赖”本性,多家银行“蛮横”下调余额宝、理财通转账限额,央行大有与商业银行合谋围剿支付宝们之势。
而央行此次选择的时点和理由颇为用心,一个敏感的时期——3.15,一个正当的理由——基于安全,似乎要造成这样的一种用意:央行基于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考虑,在“3.15”来临之际,出台政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支付宝们究竟犯了什么错?根据央行的说法,“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而“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从业务合规性以及潜在风险考虑,央行对支付宝们的做法进行了叫停。而为了平息事件的影响,央行也强调仅是“暂时停止”此类业务,在对风险作出更完善的评估后,也可能对这类业务亮起绿灯。
央行这个政策一出,立马得到了一众金融机构的拥护,其中,最欢悦的当属移动支付最大的受害者——银联。银联人士表示,央行此次暂停这项业务,完全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防范支付风险出发和考虑的。央行暂停支付宝条码支付,停得及时、停得正确,符合广大持卡人的利益,符合整个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安不安全,问消费者了吗?
如果结合两会来看,央行此次政策不过是两会关于余额宝风波的延续。各方机构从各个层面争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优缺点,好像唯独忘了金融服务最关键最核心的参与者——消费者。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央行及众多银行利益拥护者:安不安全,问过消费者了吗?
实际上,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国内首个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显示,手机安全漏洞普遍存在,购物及支付类木马难防范。从绝对数量上看,专门针对手机网银、支付工具和网上购物设计的木马程序并不是很多。而针对二维码的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似乎远远没有达到诈骗短信那样的泛滥程度。
所以,安不安全不能仅凭感觉。真要细究起来,那么请问银行的哪项金融服务是绝对安全的?如果按照央行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叫停银行的所有金融服务?在网上搜索各种金融诈骗活动,哪项不是基于银行的各种经营漏洞?央行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教训”一下经常登上“3.15”的大户——商业银行?
从这个方面看,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某项金融服务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态度对待某项金融服务的问题。对待传统商业银行,央行知道金融漏洞防不胜防,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包容。为什么对待新兴金融——第三方支付,央行就没有丝毫的耐心和脾气呢?
垄断思维作怪,改革必须见真章
可见,以安全为名打击第三方支付是多么站不住脚。如果结合央行近期一系列的举动,这个理由更是显得十分牵强。3月11日,央行向多家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进行第三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征求意见。
意见中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这从根本上堵死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空间,对第三方支付发展最火热的两个领域——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领域,央行都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封杀。
可以这样说,面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所有可选的解决方案中,央行选择了最无耻的一种;在所有可能的理由中,央行选择了最牵强的一种。
因此,结合整个事件看,央行这次针对支付宝们的打击封杀,不能简单的看做业务方面的合规性检查和风险考虑,而更应该检讨的是,央行在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逻辑何在?
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在两会的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让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再次引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现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正是见改革真章的时候,央行却表现出了踌躇不决的态度,以及维护商业银行等垄断者的利益,这不仅让人担心:央行是否有足够的力行金融改革的决心和诚意?
128第二组财经新闻-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