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课程感想
《风险管理》课程感想
一.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银行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银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过程和方法。
(一)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合并收购浪潮的掀起,银行开展了遍布全球的跨国经营,由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导致的国家风险便成为危机银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该高扭矩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二)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其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在银行系统内实现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标准的统一,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系统化。
(三)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
(四)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从关注单笔交易、单项资产和单个客户,扩大到既重视大笔交易和单个客户的风险管理,又高度关注所有信用敞口的总体风险控制。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银行可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五)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为了有效识别、计量和检测风险,银行通常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不论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地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
(一)风险分散
1.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方式: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借款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银行组成银团贷款,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分散和降低风险。实现授信多样化,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降低了整体风险。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相互独立的投资形式。同时,风险分散策略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过程中增加的各项交易费用,但与集中承担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风险分散策略成本的支出是值得考虑的。
(二)风险对冲
1. 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方式: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由于信用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三)风险转移
1. 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方式: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约偿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在金融市场中,某些衍生产品可看做特殊形式保单,为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的工具。
(四)风险规避
1. 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即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方式: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1. 含义: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 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三.资本和资本充足率问题
(一)资本的构成
银行资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
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占银行全部资本的50%以上。这部分资本的价值相对稳定,是各国银行唯一相同的成分,对银行盈利差别和竞争能力影响极大,是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核心资本主要由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两部分组成。
附属资本具体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
(二)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三)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1.分子策略
(1)商业银行资本的内部筹集:增加各种准备金,收益留存
(2)商业银行资本的外部筹集: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发行资本票据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
2.分母策略
(1)减少银行的资产规模
(2)调整银行资产结构
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的目的在于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可以采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或同时采用两种策略来满足银行资本充足性要求。然而,盈利性往往与安全性和流动性相悖,因此,不论分子策略还是分母策略,在使用时都应注意适度。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1.增加核心资本
(1)国家财政注资
国家财政注资是国家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行特别过国债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注资,以改善资本结构和增加资本金数量。但国家财政注资为特有政策,这种方式原则上只适用四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一般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取得。
(2)股票市场融资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有效方式是从股票市场融资,即符合条件的银行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股票和配股来筹措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3)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资本和民营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同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
(4)增加未分配利润
增加未分配利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提高银行的创利能力,二是降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属于股利政策范围。通常情况下,股利水平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银行净利润的增加而逐步提升,这对稳定银行市场价值有重要作用。如果银行能在不影响股票价格的情况下增加未分配利润,则是银行充实资本金的第一选择。提高银行的创利能力主要从开源节流着手,即增加业务收入和降低成本。
2. 增加附属资本
(1)增提准备金
准备金分为普通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普通准备金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特殊准备金用于弥补某类特别资产或已知确定损失的资产。普通准备金可以计入附属资产,特殊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
(2)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是短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3)发行金融可转换债券
资本性金融债券一般分为金融可转换债券、永久性金融债券和普通次级金融债券三类。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银行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银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过程和方法。
(一)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合并收购浪潮的掀起,银行开展了遍布全球的跨国经营,由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导致的国家风险便成为危机银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该高扭矩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二)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其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在银行系统内实现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标准的统一,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系统化。
(三)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
(四)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从关注单笔交易、单项资产和单个客户,扩大到既重视大笔交易和单个客户的风险管理,又高度关注所有信用敞口的总体风险控制。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银行可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五)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为了有效识别、计量和检测风险,银行通常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不论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地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
(一)风险分散
1.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方式: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借款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银行组成银团贷款,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分散和降低风险。实现授信多样化,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降低了整体风险。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相互独立的投资形式。同时,风险分散策略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过程中增加的各项交易费用,但与集中承担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风险分散策略成本的支出是值得考虑的。
(二)风险对冲
1. 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方式: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由于信用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三)风险转移
1. 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方式: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约偿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在金融市场中,某些衍生产品可看做特殊形式保单,为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的工具。
(四)风险规避
1. 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即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方式: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1. 含义: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 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三.资本和资本充足率问题
(一)资本的构成
银行资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
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占银行全部资本的50%以上。这部分资本的价值相对稳定,是各国银行唯一相同的成分,对银行盈利差别和竞争能力影响极大,是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核心资本主要由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两部分组成。
附属资本具体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
(二)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三)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1.分子策略
(1)商业银行资本的内部筹集:增加各种准备金,收益留存
(2)商业银行资本的外部筹集: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发行资本票据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
2.分母策略
(1)减少银行的资产规模
(2)调整银行资产结构
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的目的在于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可以采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或同时采用两种策略来满足银行资本充足性要求。然而,盈利性往往与安全性和流动性相悖,因此,不论分子策略还是分母策略,在使用时都应注意适度。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1.增加核心资本
(1)国家财政注资
国家财政注资是国家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行特别过国债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注资,以改善资本结构和增加资本金数量。但国家财政注资为特有政策,这种方式原则上只适用四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一般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取得。
(2)股票市场融资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有效方式是从股票市场融资,即符合条件的银行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股票和配股来筹措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3)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资本和民营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同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
(4)增加未分配利润
增加未分配利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提高银行的创利能力,二是降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属于股利政策范围。通常情况下,股利水平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银行净利润的增加而逐步提升,这对稳定银行市场价值有重要作用。如果银行能在不影响股票价格的情况下增加未分配利润,则是银行充实资本金的第一选择。提高银行的创利能力主要从开源节流着手,即增加业务收入和降低成本。
2. 增加附属资本
(1)增提准备金
准备金分为普通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普通准备金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特殊准备金用于弥补某类特别资产或已知确定损失的资产。普通准备金可以计入附属资产,特殊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
(2)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是短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3)发行金融可转换债券
资本性金融债券一般分为金融可转换债券、永久性金融债券和普通次级金融债券三类。
127谢碧韵- 帖子数 : 3
注册日期 : 13-12-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