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课程感想
《风险管理》课程感想
一、 风险、收益与损失
风险=?%的收益+?%的损失
注:收益包括预期收益和目标收益;损失包括显性损失(失本金)和隐性损失(赚不多)
二、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特点: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
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 负债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
特点:商业银行从被动负债方式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
特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风险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4.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要标志: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
特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i型脑袋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四、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理念
1.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2.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3.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4.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5.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解释—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其流程是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C:枢纽(受托机构)SPV;D:投资者)
五、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一)信用风险
1. 定义: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
2. 主要形式:违约风险、结算风险
3. 特点: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
(二)市场风险
1. 定义: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2. 主要形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
3. 特点:系统性风险特征,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国际性商业银行通常分散投资于多国金融市场的方式来降低所承担的系统风险
(三)操作风险
1. 定义: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 主要方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3. 特点: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非营利性,且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2. 主要形式: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3. 特点: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
(五)国别风险
1. 定义: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姐狂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努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2. 主要形式: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3. 特点: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个,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六)声誉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基于持久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
(七)法律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旅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2.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范畴
(八)战略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2. 主要形式: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以及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分散
1.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主要作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3.实现手段: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国家的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1. 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主要作用: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
3. 特点:同一时间,两笔交易,方向相反,且数量相同
4. 实现手段: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注: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1. 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实现手段: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注: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如信用保险和财产保险;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约偿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四)风险规避
1. 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 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五)风险补偿
1. 含义: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 主要作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或风险规避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 实现手段:投资者可以与现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定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七、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这里的资本就是监管资本,是在商业银行实收资本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资本工具计算而来。以监管资本为基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部门限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工具
(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1. 通过拨入资本和自筹资本增加资本,扩股
2. 增加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3. 提高盈利水平,增加内部积累能力
4. 发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
5. 调整资产组合
6. 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产质量
7. 建立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8. 银行并购,双管齐下
(三)监管资本
监管资本是指外部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及风险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是商业银行必须在账面上实际持有的最低资本
(四)账面资本
账面资本又称为可用资本、实有资本, 就是指所有者权益,金额为企业合并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
(五)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基于历史数据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计算出来的,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在经济资本配置过程中并不发生实质性的资本分配
(六)监管资本、账面资本、经济资本三个概念的关系
一般而言,三种资本在数值上存在以下关系:经济资本≤ 监管资本≤ 账面资本综合考虑风险和回报两方面因素,最经济、最理想的形式就是账面资本等于监管资本等于经济资本。
不同点:核算方法不同
风险=?%的收益+?%的损失
注:收益包括预期收益和目标收益;损失包括显性损失(失本金)和隐性损失(赚不多)
二、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特点: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
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 负债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
特点:商业银行从被动负债方式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
特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风险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4.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要标志: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
特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i型脑袋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四、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理念
1.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2.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3.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4.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5.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解释—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其流程是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C:枢纽(受托机构)SPV;D:投资者)
五、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一)信用风险
1. 定义: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
2. 主要形式:违约风险、结算风险
3. 特点: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
(二)市场风险
1. 定义: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2. 主要形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
3. 特点:系统性风险特征,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国际性商业银行通常分散投资于多国金融市场的方式来降低所承担的系统风险
(三)操作风险
1. 定义: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 主要方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3. 特点: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非营利性,且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2. 主要形式: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3. 特点: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
(五)国别风险
1. 定义: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姐狂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努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2. 主要形式: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3. 特点: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个,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六)声誉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基于持久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
(七)法律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旅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2.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范畴
(八)战略风险
1. 定义: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2. 主要形式: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以及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分散
1.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主要作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3.实现手段: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国家的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1. 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主要作用: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
3. 特点:同一时间,两笔交易,方向相反,且数量相同
4. 实现手段: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注: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1. 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2. 实现手段: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注: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如信用保险和财产保险;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约偿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四)风险规避
1. 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 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五)风险补偿
1. 含义: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 主要作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或风险规避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 实现手段:投资者可以与现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定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七、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这里的资本就是监管资本,是在商业银行实收资本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资本工具计算而来。以监管资本为基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部门限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工具
(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1. 通过拨入资本和自筹资本增加资本,扩股
2. 增加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3. 提高盈利水平,增加内部积累能力
4. 发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
5. 调整资产组合
6. 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产质量
7. 建立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8. 银行并购,双管齐下
(三)监管资本
监管资本是指外部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及风险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是商业银行必须在账面上实际持有的最低资本
(四)账面资本
账面资本又称为可用资本、实有资本, 就是指所有者权益,金额为企业合并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
(五)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基于历史数据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计算出来的,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在经济资本配置过程中并不发生实质性的资本分配
(六)监管资本、账面资本、经济资本三个概念的关系
一般而言,三种资本在数值上存在以下关系:经济资本≤ 监管资本≤ 账面资本综合考虑风险和回报两方面因素,最经济、最理想的形式就是账面资本等于监管资本等于经济资本。
不同点:核算方法不同
金融127 谢芳 09号-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